当前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对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20200107号提案的答复
省供销社2019年政协提案答复
时间:2019/6/18 9:35:27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民盟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民盟云南省委对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提案》深刻分析了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存在问题,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提案》提出的3个方面的建议客观、具体,正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提案》所提建议,正在积极努力、多方呼吁,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争取支持,以求得共识,共同发力,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当前,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的发挥与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没有完全匹配,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完成56.1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4%;食用菌总产值完成140.7亿元,增长8.23%。其中,2018年野生食用菌产量16.3万吨、产值100.4亿元;栽培菌产量39.8万吨、产值40.3亿元。
二是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国野生食用菌产品中80%以上的产品均出自云南,香格里拉松茸、丽江羊肚菌、楚雄牛肝菌、大理鸡枞、滇中干巴菌等一批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栽培菌大宗品种如平菇、香菇、木耳等市场较为稳定。出口仍保持在1万吨左右,年出口创汇稳定在1亿美元以上,以栽培菌为主的出口逐渐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拓展。
三是各类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全省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不低于600户,产值规模1000万元以上企业100多户,亿元以上加工营销企业7户,主要分布在楚雄、大理、迪庆。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多个,产值100万元以上合作社500多个,种植总规模在10亿元左右。未加入合作社的食用菌种植户6000多户,食用菌餐饮企业2000多户。云南木水花市场以年交易额保持在50亿元以上。
四是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以本土企业或省外入滇企业联合农民成立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市场+企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或以村委会为基础,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模式,以土地合作、劳务合作按保底收益、股权分红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各级政府政策引导,采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资金及其他各类资金整合投入,助农增收模式普遍推广。一些地区农民包山养菌或采挖野生食用菌收入超过万元,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中国是世界食用菌主产大国,产量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县区600个,产值超亿元的县100多个,从事生产、加工和经销各类企业达1万多家。河南、山东等13个省产量超过100万吨,湖南、广东、陕西和安徽产量超过50万吨,云南仅56万吨,且规模上亿元企业不足10户,与外省差距较大。
二是科技支撑力弱。优质菌种研发、关键技术攻关、深加工产品开发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实用型人才匮乏,种质资源多但利用不足,资源循环利用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三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全省食用菌产业大都固守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单打独斗和小规模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多,规模化、高品质发展能力弱,社会资本投入少,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品牌建设滞后。全省拥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不到50个,除了不到10个的野生食用菌地理标识品种外,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极少。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未理顺。2002年、2007年省政府均出台支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若干意见;2012年省政府办批准同意印发省供销合作社、省发改委共同编制的《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7年,省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十大产业之一纳入《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些均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尽管如此,云南与周边省份相比,支持力度仍然较弱,如资金方面,福建省古田县财政预算1000万元,近两年才起步的贵州省,预算1.5亿元。2007年省政府《云政发〔2007〕21号》文件明确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管理职能交给省供销社,但截至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食用菌管理还存在横向和纵向均未理顺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绿色产业、大健康产业、昭阳产业,其带动脱贫攻坚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结合《提案》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争取支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
七个方面举措: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此方案贯穿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理念,体现“做优野生食用菌、做大栽培食用菌”的气魄和要求,紧紧围绕全省食用菌近期产量过100万吨、产值近300亿元,中长期产量300万吨以上、产值1000亿以上目标。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将云南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纳入云南“绿色食品牌”倡议,明确管理架构、提出产业布局、龙头企业培育、科技支撑、品牌化发展等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案》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全省执行。
二是品牌打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以“云南野生菌”整体品牌为龙头,以优势区域品牌为支撑,以名特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云菌”品牌体系;重点培育松茸、松露、干巴菌、羊肚菌、金耳等云南名优品牌,以名优品牌拓展发展新空间,带动质量效益升级;强化政府公益服务,探索建立“云南省名优食用菌产品品牌目录”,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发布,动态管理,激励市场主体做精品牌、保护品牌,引导消费;积极发掘“菌文化”积淀,传承、弘扬云南民族特色的“菌文化”。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联合发展。大力培育“云菌”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大集团,引导和帮助企业上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省外食用菌大企业,加强物流保鲜技术研发,运用精深加工技术推动“云菌”向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云菌”全产业链的综合价值。
四是资源整合,建设区域性野生食用菌交易平台。整合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在昆明集中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平台,将交易会、博览会和科普宣传融入交易平台建设,定期发布“野生食用菌”市场价格指数,逐步掌控中国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定价权,推进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省部合作,推动形成全国一流食用菌科技支撑平台。积极推动与在滇国家级科研单位开展省部合作,共同建设好现有的省级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平台,继续加强食用菌品种选育培育和标准化工作,巩固发展云南在食用菌产业核心技术领域里的优势地位,条件成熟时支持申报国家食用菌工程中心,打造能为千亿元级“云菌”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的平台。建立云南食用菌科技馆,大力传播食用菌的科学知识,正确引导食用菌消费文化,大力宣传推介云南食用菌科技成果和产品品牌。
六是责任落地,明确各自职责。重点在于明确省供销合作社为食用菌产业主管部门,财政厅倾斜安排食用菌产业专项资金,省发改委立项建设食用菌产业体系,省科技厅启动食用菌重大科技专项,林业厅布局菌材林种植,其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各州(市)、县(市、区)强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力度。省内农业院校开设食用菌专业,研究机构在食用菌核心技术研发上再上台阶、实现突破。在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方面,要明确省级相关部门的农业设施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技及产业化项目资金向食用菌产业倾斜;省财政食用菌专项资金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各州市及食用菌主产县应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七是宣传造势,组织召开招商引资会。以省政府名义连续数年组织召开一定规模的招商引资会,以宣传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诠释省政府发展食用菌产业行动方案、优惠政策等,唱响云南食用菌“绿色食品牌”,拿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滇投资办厂,推动云南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以上答复如有不满意之处,请与省供销合作社联系。恳切希望民盟省委继续关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以共同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5月9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玉莹,0871-636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