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供销社

当前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2020071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省供销社2019年政协会办提案回复

 时间:2019/6/18 9:16:44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省农业农村厅:

按照提案会办要求,经省供销合作社认真研究,现对省政协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20200715号提案《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云南食用菌产业的建议》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参考。

一、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完成56.1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4%;食用菌总产值完成140.7亿元,增长8.23%。其中,2018年野生食用菌产量16.3万吨、产值100.4亿元;栽培菌产量39.8万吨、产值40.3亿元。

二是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国野生食用菌产品中80%以上的产品均出自云南,栽培菌大宗品种如平菇、香菇、木耳等市场较为稳定。出口仍保持在1万吨左右,年出口创汇稳定在1亿美元以上。      

三是各类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全省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不低于600户,产值规模1000万元以上企业100多户,亿元以上加工营销企业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多个,产值100万元以上合作社500多个。未加入合作社的食用菌种植户6000多户,食用菌餐饮企业2000多户。云南木水花市场年交易额保持在50亿元以上。

四是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以本土企业或省外入滇企业联合农民成立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市场+企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或以村委会为基础,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模式,以土地合作、劳务合作按保底收益、股权分红等多种产业扶贫,各级政府政策引导,采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资金及其他各类资金整合投入、助农增收的模式也普遍推广。一些地区农民包山养菌或采挖野生食用菌收入超过万元,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中国是世界食用菌主产大国,产量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县区600个,产值超亿元的县100多个,从事生产、加工和经销各类企业达1万多家。河南、山东等13个省产量超过100万吨,湖南、广东、陕西和安徽产量超过50万吨,云南仅56万吨,且规模上亿元企业不足10户,与外省差距较大。

二是科技支撑力弱。优质菌种研发、关键技术攻关、深加工产品开发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实用型人才匮乏,种质资源多但利用不足,资源循环利用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三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全省食用菌产业大都固守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单打独斗和小规模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多,规模化、高品质发展能力弱,社会资本投入少,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品牌建设滞后。全省拥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不到50个,除了不到10个的野生食用菌地理标识品种外,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极少。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未理顺。2002年、2007年省政府均出台支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若干意见;2012年省政府办批准同意印发省供销合作社、省发改委共同编制的《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7年,省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十大产业之一纳入《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些均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尽管如此,云南与周边省份相比,政策支持力度仍然较弱,如资金方面,福建省古田县财政预算1000万元、近两年才起步的贵州省,预算1.5亿元。2007年省政府《云政发〔2007〕21号》文件明确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管理职能交给省供销社,但截至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食用菌管理还存在横向和纵向均未理顺的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是深入开展产业调研。为进一步摸清产业发展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解决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问题,建议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从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供销社、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抽调人员,联合开展全省产业调研工作。重点调研楚雄、大理、昆明、曲靖、保山、迪庆等重点州市,调研内容包括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利用、龙头企业培育、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发展等。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此方案贯穿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理念,体现“做优野生食用菌、做大栽培食用菌”的气魄和要求,紧紧围绕全省食用菌近期产量过100万吨、产值近300亿元,中长期产量300万吨以上、产值1000亿以上目标,将云南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纳入云南“绿色食品牌”倡议,确定由省领导直接挂帅、明确产业主管部门、配合部门等管理架构;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西南交易中心、发展“云菌”康养小镇、加快品牌化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发展的保障措施,以财政扶持、项目发展、产业融合、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该方案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全省执行。

此函。


                                                                                            2019年5月13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玉莹 0871-636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