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之窗》杂志发表省委书记王宁署名文章 《改革创新 提质增效 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时间:2025/7/11 8:28:11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改革创新 提质增效
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
王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开发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发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用好国家支持政策,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使各级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做好开发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重要增长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美好蓝图,提出了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将其作为我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园区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2024年,89个开发区贡献了全省超过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税收,以及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各地也形成了一些抓园区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瑞丽沿边产业园区整合和发挥政策、区位、用工、绿电等优势,市场化融资建设园区,推动纺织业快速发展;安宁高新区创新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安宁市被评为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砚山产业园区依托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从电解铝到铝型材的集链成群效应;双江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培育,把农业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值。这些经验做法都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抓园区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意识,打一场园区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产业聚集的主阵地、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创新驱动的动力源,以园区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上,抓好园区经济,关键是在“聚”字上要下功夫。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我们要坚持“四个抓”。
2024年,全省89个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9.13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7万亿元、工业投资1367.63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达7个。
一是分类抓
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产业集聚、要素集成。经过新一轮优化整合,全省园区数量从89个调整为122个。这些园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一方面,要明确主责,“谁的孩子谁养大”,省级抓示范,州(市)抓重点,县(市、区)履行好主体责任;省发展改革委抓全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部门要扛实行业主管责任。另一方面,要明确发展定位,聚焦主业选准赛道、深耕细作,原则上每个园区主攻1个产业,最多不超过3个,不能盲目跟风换赛道、不切实际铺摊子,更不能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要算好投入产出效益账。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整体谋划和打造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中。要大力推广全产业链招商、第三方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等方式,到东中部省份去、到境外去,靶向招引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把好的产业、好的企业、好的项目引进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同一园区集聚,努力构建“一个产业园就是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要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加快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建设,充分体现我省绿电优势和低碳价值。
二是创新抓
园区的竞争力在于改革创新。全省各个园区谁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谁就更有效率、更有吸引力,企业、项目就落得多。这几年,昆明市采取“自贸试验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的“四区联动”推动磨憨园区快速发展,保山市探索共建“园中园”形成聚集效应,这些创新做法都是可学可鉴的。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作为自己的后发优势,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对于园区管理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必须亲自抓、亲自研究、亲自推动,不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等模式,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园区管理主体主责,优化园区机构职能,精简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效率,赋予园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园区管理更高效、运营更专业,不断激发园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适合自己的园区发展路子。要鼓励跨县、跨州(市)、跨省共建产业园区,探索与产业转出地利益共享机制,推广共建协作、飞地经济、“园中园”等模式,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
三是考核抓
园区抓得好不好,要有一套评价的办法、激励的措施,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只有这样,抓园区经济才能抓深、抓实、抓到关键处。省级有关部门要从营业收入、税收收入、亩均效益、经济增长贡献率、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优化园区考核体系,动态评估省级开发区发展情况,对各个园区的工作有个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健全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奖补、调区扩区、用地用能、专项债券分配、干部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树立“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的鲜明导向。对做得好的要表扬,对做得不好的要批评,不能好坏不分;有些确实发展不起来的,该退出的就退出,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需要强调的是,评价办法要精简务实,不能增加基层和企业负担,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四是统筹抓
园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园区的规划、布局、定位和数量与园区发展质效密切相关。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做好政策集成、跨区协调、督促指导。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省级有关部门要强化园区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统筹,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谋划好我省园区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调整优化全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目录,明确各个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引导各类园区错位发展、各展所长,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构建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的园区发展格局。要加强招商引资的统筹,哪些重点产业布局在哪几个重点园区,招引哪些企业和项目,要有计划、有侧重,避免“内卷式”竞争。要守牢生态环保底线,加强要素保障的统筹,结合当前和未来园区发展需要,优先将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园区配置,发挥园区运营公司的市场化、专业化优势,把宝贵的要素资源用于最好的项目和产业,有序推进园区闲置厂房和土地处置,节约集约用地用能,提高亩均效益,促进要素高效配置,让园区有更多的空间来承载更多的产业。要健全完善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园区经济运行分析。要加强园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推动园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园区开放发展水平。园区经济一定要和资源经济、口岸经济联动发展,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云南白药智慧车间。
好的营商环境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在面上整体推进,更要在点上突破,率先在营造园区“小环境”上下功夫,以良好的园区“小环境”带动提升全省营商“大环境”,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化拓展“厅局长坐诊接诉”,主动深入园区“巡诊”、“问诊”,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稳生产、建项目、拓市场,坚定企业发展信心。要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简化审批手续,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实现“园区事园区办”。要对标一流、赶超一流,国内先进地区能做到的,在园区小局部一定要做到,而且要争取做得更好。要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把更多研发生产基地、结算中心等布局在云南。对有基础、有条件的园区,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用好有关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要加强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对园区的支撑,不断提高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党的领导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把加强园区党建与推动园区发展统一起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落实好中央巡视组工作要求及省委专项巡视巡察开发区反馈问题整改整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建设清廉园区。各级园区党工委要扎实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坚决守好园区开发建设的廉洁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净清朗的发展环境,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
园区经济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我们要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全省园区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劲动力。
(整理自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王宁2025年5月27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联组会议和6月24日在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