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访谈云南供销改革发展与服务三农
时间:2011/10/31 17:13:00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访谈云南供销社改革发展与服务“三农”.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访谈云南省供销社改革发展与服务“三农”
应邀云南嘉宾:和润培(右二)、张剑南(右一)、刘如擎(左二)、张跃伟(左一)
10月26日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北京访谈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这是由国务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新农村·对话——“部长访谈”。本次对话的主题是:深入探讨供销社如何走出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实现以商活农百业兴的供销改革“云南模式”。

韩俊发表讲话
韩俊副主任与来自云南的特邀嘉宾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和润培、云南宣威市供销社主任刘如擎、开远市供销社主任张剑南、蒙自市蒙生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等,围绕云南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三农”的做法进行了交流,对云南供销社通过“以商活农”,解决“三农”难题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云南嘉宾介绍,2003年以前,云南各地对供销社改革存在“改死”和“改活”两种矛盾和困惑,一度导致大部分地方供销社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2004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对供销社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加大了重视和支持力度,云南供销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服务“三农”中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顺利推进“二次创业”,在“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形成了供销改革的“云南模式”。

和润培发表讲话
韩俊指出,云南供销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省委、省政府没有把供销合作社当成包袱,而是当成了助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所以供销社越做越活,全行业实现了由衰变兴,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的三个重要转变。
在探讨供销社发展与服务“三农”时,韩俊说,“三农”工作,重点在村,重心是为农民提供服务,而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难点是流通。要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流通难题,就需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为农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系列化的服务;二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要做好这两篇文章,就需要有人来带动。在云南,这个带动人就是供销社。云南供销社这几年最显著的变化:一是自身已成为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他们为农民提供系列化、专业化的流通配套服务;二是做了发展“两社一会”这篇大文章,在全省带动农民发展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
韩俊指出,云南供销社最重要的经验归结起来:一是把根深深扎在农村,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服务上,在为农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发展“两社一会”上采取的是“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是帮扶农民,而不是自己唱主角。过去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跟农民之间仅仅是买卖关系,就是两张皮,没有共同利益,没有忠诚可言,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而云南供销社通过引领农民成立合作社,实现互利共赢,探索了解决两张皮的有效做法,克服了流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制约。这是最值得总结,最值得借鉴,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之一。三是实施“四进村”“五个有”,推进超市进村、行业管理进村、信息服务进村、培训进村,实现每个村有一个综合服务社、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协会、一个集贸市场、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四进村、五个有”是云南供销服务农民的最重要的探索,是对“三农”服务的一个很好、很直接的形式,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全国能做到这一步的省很少见,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四是通过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培训骨干、争取项目,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问题,探索了帮扶弱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有效措施。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韩俊指出,“云南模式”就是云南供销社通过搞活农村商业带动了农业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村各业的发展,成功探索了一条解决流通制约“三农”发展的路子。云南供销社的经验表明,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构架一个连接城乡的流通网络,一定要引导农民走向合作,一定要引导农民走向联合,一定要有人带动农民,一定要有人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服务和帮助,走出一条“以商活农”的路子。
责任编辑:张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