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供销社

当前位置: > 建设发展 > 媒体关注

服务“三农”眼光要放得更长远

 时间:2011/9/23 9:41:00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云南供销社发展模式”系列调查(三)

走出去,走得更远,市场才会更广,收益也才会更大。


     “只是能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这还远远不够,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要把开拓市场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和润培在8月22日上午第三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探索中国农村改革之路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农民的收入、地位和城市居民真正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度,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而这才是供销社未来更艰巨、更长远的任务。”  

    增收致富不能靠单打独斗
    如何让当地的农特产品尽快走出省界大门,在一开始发展“两社一会”时,云南省供销社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当初在全省范围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合作社统一打开外面的销售市场,真正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和润培说。目前来看,这个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蒙自县的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合作社之一。”红河州供销社主任王正华在8月20日下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成立合作社之前,每到石榴成熟季节,果农只能坐等收购商上门收购,至于能收多少、卖多少钱,完全由收购商决定,农民没有丝毫决定权。
    合作社成立后,当地所有石榴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还高。而且,在合作社的全力开拓下,其在全国主要消费市场都已建立了销售渠道。“如今,蒙生石榴已经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了营销网络,并与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贸易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蒙生石榴还走出了国门,销往了泰国、越南等国家。”王正华提起“蒙生石榴”这个品牌,感觉非常自豪。
    记者采访时发现,云南每个县乡几乎都有像蒙生石榴这样的专业合作社。
    祥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祥云县龙云经贸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一个合作社,在当地,其称得上是运作得最好的专业合作社。
    “我们有12000户社员,种植面积2万多亩,去年销售额达到了1.8亿。”2011年8月15日下午,龙云经贸公司董事长刘绍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公司对农村工作最大的帮助就是带动农民增收。
    刘绍龙介绍,以龙云公司为龙头的祥云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从几个方面带动农民增收:首先,他们的蔬菜收购价要远比市场价高得多。以西红柿为例,每公斤最少比市场价高0.7—1.0元。其次,参与合作社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租金1200元/年,再加上在公司的打工收入,一个人一年的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公司还给解决吃住。
    “我们公司去年仅工资一项的支出就达2710万元,蔬菜收购资金1.3亿元。”刘绍龙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回报,最主要的原因是龙云公司为当地蔬菜打开了海外销路。
    祥云供销社主任张成铭向本报记者介绍,龙云经贸公司现有的产品80%都销往日、韩和欧美,只有20%的产品销往国内。“正因为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祥云当地的蔬菜才能卖个好价钱,老百姓也才能跟着享受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增收成果。”
    “虽然云南有不少这样发展得很好的专业合作社,但这只是解决了农民最初级的增收目的。”在和润培看来,要实现农民的整体富裕,仅靠各地自己的单打独斗解决不了问题。“当前,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懂得了联合的力量,那么,如果把千千万万的合作社联合起来,这样的力量不是更大嘛!”和润培这样认为。

    供销社搭平台农产品联合起来闯大市场
    在有了这个想法后,2010年9月12日,由省供销社主办的首届“千品千社”农产品展销会启幕了。来自省内16个州市的560个专业合作社、72个龙头企业,以及10多家省外企业、1家缅甸企业参展,展销产品达3500多种。在去年的第一次展销会上,云南省供销社与北京、上海、重庆、海南、四川、贵州6省市供销合作社,以及30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涉及投资总额约5.5亿元,商品购销金额9460万元。
    “第一次的展销会办得很成功。为给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寻找市场,并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省社和省农产品流通协会决定每年都举办一次这样的展销会。”和润培说,“千社千品”工程是全国供销总社“十一五”期间在全国供销社系统实施的一项重要富民工程,计划每年选择1000个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优势和地域特点,塑造10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每个专业合作社平均带动社员1000户以上,帮助每户社员年实现收入2500元以上。仔细算一算,这其实是很大的一笔收益。
    但是,“再受欢迎,展销会也不可能天天办啊。”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单昆生在8月17日下午第二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省社考虑依托供销社,以股份公司的形式把广大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固定、稳定、长期地为云南农产品开拓市场。
    单昆生介绍,刚刚于今年9月3日挂牌成立的云南千社千品经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云南省供销社占51%的股份。“这个公司是云南省股东最多的一个公司,有194个。其中,5万以下股本的专业合作社有很多,都是请各地基层社代管。”
    “建立这个公司的目的,主要是想搭建一个平台,把云南的农产品集中推出去。同时,通过贷款融资等方式,把公司业务做大、做强。”单昆生介绍,省社正准备在昆明买一块土地,建一个农产品展示中心,等条件成熟了,再向各州(市)发展。未来,还准备到省外,通过租用、购置或合作的形式,建一定数量的展示中心,让云南的农产品真正跨出省界。
    除了这些,还要通过全国各种展销会、经贸洽谈会,让云南的农产品走向全国。“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参加在国际上举办的展会,拓展营销渠道,逐步把云南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推出去、推得更远。”
   

    云南省供销社有一份自己的宏伟发展蓝图:省社还将建立几大集团公司——农资集团、食用菌集团、烟花爆竹集团、再生资源集团等等。刚刚成立的千社千品经贸股份公司,等再发展两三年后,也打算成立集团公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云南省供销社未来想打造的,是培育壮大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还将面向市场进行高度的资本化运作,综合运用股票、债券、产业基金会等多种融资工具推进企业扩张。
    “我们已经把准备打造十大集团的计划报给了云南省政府,相信不久就会得到批示。”在和润培的规划里,云南省供销社未来应该是省里有大小集团,州(市)有地方集团,县里有供销集团,村村都有龙头企业。至此,云南省供销社“一个龙头、两个体系”的格局就呈现了出来。
    和润培说,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主要是坐店销售,没有主动开拓市场和主动服务农村的意识;现在,供销社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倾力培育有实力的大企业,不断地强化自身实力。
    未来,云南省供销社以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为特征的一批现代企业将相继涌现,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将基本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架构、运营机制和资源配置体系也将逐步健全。“到那时候,云南供销社在全国就是最牛的供销社了!”
    有了这个网络,云南的农特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不再是一句空话。“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供销社的网点!”

    原文网址链接:http://jjsb.cet.com.cn/DigitaNewspaper.aspx

责任编辑: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