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区上演高原农特产品“出山”记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0/6/12 16:28:33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6月4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妥排村的杨琼芝,用竹篮背上自家放养的两只土鸡,送到西山区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
“两只鸡有5.22公斤,60元一公斤,一共是313元。”合作社销售员张双勇称过重后,把钱递给了杨琼芝。
“有了合作社,我们敢养、敢种了,再也不用担心销路,家门口就能把自家养的土鸡、自家种的山地菜卖给合作社,全家收入都翻了一番。”杨琼芝接过钱,笑着对记者说。
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构建“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产业链模式,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荒地、林地,规模化、特色化种植露天生态蔬菜,养殖林下土鸡,让高原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构建产业链 盘活山区农业资源“点绿成金”
2017年6月,为加快团结街道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西山区供销社联合云南清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团结科技园成立西山区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成立合作社5个,包括昆明团谷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昆明膳瘾酱菜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昆明根宁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昆明家裕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昆明春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互联网+西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这其中,供销社、企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各自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构建“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产业链,大力推行科学化、智慧型种植、养殖和培训,以绿色生态品牌为抓手,把当地的绿色生态优势资源盘活,提升了农产品效益。
西山区供销社和云南清泰公司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链模式,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以整合西山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和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通过减少冗余的流通环节,降低供应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助力促进乡村振兴。
龙头企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牧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搭起这座“过河桥”,以市场定产业、做好产销对接、提供相关服务。通过这座桥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连到了一起,农户与企业、市场有效对接起来了。
引入电商 共商共建实现产业“异军崛起”
2018年6月,西山区供销社团结街道电商服务站成立,建立了电商实体店和小程序,不断推动农村市场主体应用电子商务,充分挖掘“互联网+农产品”发展优势。
西山区供销联合社服务中心主任吴其勇介绍,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减少了产品流通环节,消除农村购销壁垒,让农产品直接从土地到餐桌,确保农民既花钱也挣钱。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渠道做流通,以产、购、销一体化的模式解决周边农民农产品难销的问题、品质农业和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统一计划种植养殖、收购、加工、仓储、配送,整合线上线下买家资源,探索解决周边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提升问题。
今年春节前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西山区团结街道16个社区种植的蔬菜水果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西山区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后,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利用电商优势,打造“西山高原特色农业”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菜到家”。不仅在疫情期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供应,还化解了疫情防控期间团结街道16社区 1000余户农户的优质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为主城区1500余户市民解决买菜难的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西山高原特色农业”小程序已经汇集农产品200余种,搭建团结农产品展销品台200平方米,上线农产品50多种。
挖掘优势 做强乡村“土味品牌”
“龙头企业、合作社依托团结街道的优势特色产业,每个社区特有特色,有的社区养蜂为主,有的社区养鸡,有的社区种菜为主。”吴其勇说,现在,团结街道的苹果、土鸡、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特色已广为人知。
团结街道加快构建以“一村发展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村”的“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以村级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推动团结林下土鸡、生态蔬菜、食用菌、水果、蜜蜂、酱菜产业走向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路子。
通过合作联社,电商平台、产业发展,从单一生产环节到产销一体联合经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以村为主,再到跨区域联合,产业发展“合作之花”在团结乡村、社区竞相绽放,不断成为助推精准脱贫、辐射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不断完善的“供销社+龙企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产业链模式,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将产业、农户、合作社三家利益联动起来,共同参与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