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西山区: 产供销一体 农民增收有“钱”景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时间:2020/6/30 10:54:50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六岔路的蜂蜜、半天臼的花椒油、乐居的团结苹果花草茶、核桃箐的五彩水碾米……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16个社区的200多种农副产品,都“装”进了西山区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展厅里。仅去年一年,经综合服务中心销售的团结农产品销售额就已达5000万元。
“山路走上十几里,一篮蛋卖一整天。天黑还剩一大半,一碗米线也吃不上。”这是过去对村民农产品“变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西山区供销合作社牵头整合资源,构建起“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产业链模式,让供需双方“接轨”,激活西山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构建新型产业链
农业增收有“龙头”
芋头花、菠菜、白菜是妥排社区居委会居民杨琼芝家自留地里的产物。6月4日10点左右,她背着满满一篮菜,卖给了西山区供销合作社团结街道电商服务站。每公斤60元的价格,让她得到了300多元的收入。
“以前我们要走很久把菜背到集市上去卖,现在只需要送到合作社就可以了,年收入差不多能达到七八万,相比之前增加了一倍。我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子女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都回来种菜了。”杨琼芝脸上挂满笑容。
“城里人都喜欢吃山地菜、生态农产品,但因交通和种植、养殖规模的限制,村民地里的好东西走不出去。我们就缺个龙头企业来做这个事情。”西山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团结街道电商服务站负责人吴其勇表示,2017年6月,西山区供销合作社联合云南清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团结科技园成立西山区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成立5个合作社,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互联网+西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团结乡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6月,西山区社团结街道电商服务站成立,建立了电商实体店和小程序,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发展优势。
据了解,实体展厅汇集农产品200余种,搭建团结农产品展销品台200平方米,上线农产品50多种,解决了以往销量低销路少的问题。
转变思路
疫情之下稳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前后,团结街道16个社区种植的蔬菜水果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西山区供销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利用“西山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一部手机菜到家”电商优势,在疫情期间保障了市民“菜篮子”供应,化解了团结16个社区1000余户农户的优质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
“我们统一计划种植养殖、收购、加工、仓储、配送,整合线上线下买家资源。”据西山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区社以产、购、销一体化的模式,解决了周边农民农产品难销的问题。家裕土鸡养殖合作社栽种了大面积核桃、花椒、苹果等,还由此探索出打造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家裕土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福保表示,加入合作社后,开启了林下种植、养鸡产业一体化模式,既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空间和闲暇时间,扩大了养殖规模,养出来的鸡更是味道鲜美,供不应求。
新模式已经见效,西山区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又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据西山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西山区将加快构建以“一村发展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村”的“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以村级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推动团结林下土鸡、生态蔬菜、食用菌、水果、蜜蜂、酱菜产业走向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路子。
时报时评
当农产品的种植量、生产量达到了一定规模,就必须走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深加工之路,才能把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充分激发出来,把农业的高附加值挖掘出来,把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发挥出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供销合作社构建“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全产业链模式就是激发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探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