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供销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发展 > 媒体关注

临翔区供销社: 从600万到7亿的成长之路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20/7/22 10:08:53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从仅保留名称、靠出租总额651万元社有资产进行收益的近乎空壳经济组织,到如今坐拥7个子公司,一跃成为资产总额近7亿元,经营范围涵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电商等领域,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集团企业……作为曾经资产量小质弱的县级供销社,如何紧抓改革红利,实现新时期和新业态下的创新发展?临沧市临翔区供销社凭借5年来的探索,不断厘清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经济发展三方职能,以新机制迸发新活力继而创造新效益,逐步成长为服务全区乃至全市“三农”的生力军和大平台。

破冰改革有重点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推进,近日记者在临沧市缅宁府肉食品有限公司里看到了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上挂、屠宰、脱毛、速冻、装箱——来自辖区内各乡镇养殖合作社的活土鸡在流水线上进行“一条龙”处理后,陆续被运往昆明、乌鲁木齐等线下网点进行销售。

“自去年11月投入生产以来,我们日单班屠宰量达5000羽,是全市目前规模最大,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禽畜屠宰加工企业。”缅宁府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与辖区内10个乡镇的养殖合作社进行深度绑定,供不应求的市场订单保障了各合作社的销售,在充实市民“菜篮子”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养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立足各社有企业不同的发展需要和经营范围,切实承担起服务“三农”的任务,缅宁府肉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临翔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以来各项供销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53月,临沧市委、市政府和临翔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及专项改革方案,当年底,随着社有企业——临翔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临翔区供销合作社开启了改革的破冰之旅。

    “通过理顺社企关系,密切层级联系,我们着力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临翔区供销社主任李静表示,在厘清供销职能、成立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后,供销社以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逐步转变运营方式,以服务“菜篮子”工程为重要突破口,开启了由管国有资产向管国有资本转变的新路子。

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临翔区供销社以全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先后组建了临沧绿源翔蔬菜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临沧裕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临沧府肉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并于2019年底组建了供销集团,资产实现百余倍的增长。先后被授予“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金扁担改革贡献奖”等荣誉,为全市供销系统深化供销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产业扶贫新突破

  3年前,我在合作社的引导下种了6亩冬瓜,采收结束核算平均每亩收入达4500元,仅此一项我家就脱了贫。”临翔区圈内乡昆赛村村民李华芳高兴地说,合作社还与自己签了定购协议,蔬菜再也不愁卖。农闲时到种植基地帮忙,每天还能有80元收入。

临翔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推进,带动越来越多的辖区农户实现了脱贫增收。“我们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与合作社的合作,既搭建了产业销售的桥梁,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也壮大了自身的经营基础。”李静介绍,以绿源翔蔬菜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以来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与临翔区42家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协议,公司定期到乡镇收购农产品,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

与之类似,同为社有企业的裕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采取认购托养分红的方式,带动1352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公司养殖规模年出栏达15000头,是临沧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养猪示范基地。而同样以订单模式发展特色南药和特色果蔬种植的“云雾培”试点种植园区,目前已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继续发挥供销系统服务“三农”优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倡议,去年底,临沧市提出以“互联网+党建+供销”工作模式,构建农特产品统一面向市场、农用物资统一服务供给的供销“链条”,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

“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盘活供销合作社现有资源,进一步密切了供销社、企业与村‘两委’的合作,使党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资源、发展优势、发展活力,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临沧市供销社副主任徐亚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