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供销社

当前位置: > 建设发展 > 媒体关注

省供销合作社:践行为农初心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日报--李承韩 饶俊华 时间:2021/9/27 16:35:04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鲁甸龙树粤滇绿色蔬菜产业园 柴峻峰 摄

 


香菇种植基地


 


捐赠农资

 


 

植保合作社田间保姆 上门服务

 



 

加大发展供销社电子商务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了多少真情。在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全省供销系统聚焦主责主业,尽锐出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立足“服务‘三农’”这一初心,充分发挥供销系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等优势,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聚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凝聚起强大的“供销”力量。

发挥行业特色优势 加强合作社带动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供销社服务“三农”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供销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按照“发展 规划 提升”的思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强化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永仁县永兴乡佳佳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

从2014年5户养殖户共同发起成立永兴乡佳佳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到成立永仁佳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佳佳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茂琴的初心没有变,就是要带着老百姓们一起发展致富。杨茂琴带领合作社主动承担帮扶永兴乡各村委会的责任,以产业带动为方向,以项目合作和培育优势特色产品为突破口,以提供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科技等方面的服务为切入点,真正把合作社的触角延伸到永兴乡,并不断壮大合作社经济组织。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174户。5年来,黑山羊养殖规模从原来的9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19000只,共外销13000只,累计销售金额达1500万元。

无独有偶,保山市隆阳区通过打造“隆阳乡耕”品牌作为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打造“隆阳乡耕”112服务中心平台,有力推动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潞江镇三达地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以三达地村、曼海村两个冷库为中心,基本覆盖了半径100公里的冷凉山区,依托“隆阳乡耕”平台,日销售额已突破9万元,2020年总销售额7700余万元,2021年计划达到1亿元,合作社社员每亩地半年可获收入1.5万元至2.2万元,产业帮扶作用显著。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巩固、加强、健全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对助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通过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对合作社的引导和管理,全系统发展的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供销系统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2781个,其中联合社476个,入社成员147.89万个,出资额达283.3亿元,服务带动农户189.21万户。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农民合作社数量占全省发展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模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工作思路,合作社发展范围从传统的种养业不断向农、林、牧、渔、农机、农技、公共服务、消费,土地流转、托管等领域拓展,促进了地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助农增收取得实效。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走进师宗县中皓香菇种植联合社,种植基地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木架子,鲜润的香菇从菌棒里破土而出。

“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制包、接种、灭菌、采菇,一个月平均下来有1500元的收入。”雄壁镇雄壁村村民俞良英告诉记者。

师宗县供销社负责人介绍,中皓香菇种植联合社主要从事香菇种植、加工和销售,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效益一直不错。正是看中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市、县供销社把4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以股金形式投到该企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另外企业必须保证吸纳相应数量的村民务工,使村民有稳定的收入。”

除了打工收入和分红,村民可以学到种植养殖技术。雄壁镇堵杂村的李国方就是个例子,通过在中皓香菇种植联合社务工学到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他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香菇,第一批已经上市,按行情可以赚到五六万元。

近年来,曲靖市、县供销社上下联动,统筹规划,采取“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三委+基地联贫困户”运作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如今,这样的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供销社负责建立食用菌产业扶贫联动机制有序推进工作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建立生产种植基地与村三委确定务工农户,村三委负责协助运作土地流转等工作。截至2020年底,曲靖市42户食用菌生产企业累计带动12312户农户,增收15520万元。这一模式使农户通过在基地务工、学习,取得收入学到技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全省供销系统狠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在推进综合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全省供销社的组织与网络优势,将产业培育开发纳入综合改革的“合作社建设”体系,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食用菌产业为例,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建基地、培主题,强科技”等措施,打造“云菌”绿色食品牌,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依托食用菌产业办,全省供销系统积极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发展战略,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出示范发展加强生产基地建设,龙头带动加快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发展提升深加工水平,科技支撑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销品牌着力打造“云菌”品牌等一系列举措,助力食用菌产业2019年总产量就达到了66万吨,农业产值243亿元,综合产值500多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产销有效对接 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消费帮扶是供销合作社发挥自身流通优势、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也是行业帮扶的鲜明特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优质、便利流通服务大有可为。如何发挥组织体系完善、经营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的特殊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是供销社面临的一份“考卷”。

“聚焦农产品产销对接,聚力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认定、展销推介、网络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省供销系统多途径拓展渠道助农增收。”省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办好展销会,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抓线上销售,搭建电商采购平台。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成立专业电商公司,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线上营销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指导企业和合作社对接网络购销,有力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截至2020年底,全省供销系统电商销售总额约21.3亿元,其中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为13.3亿元。2021年上半年,电子商务销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72.4%;“832平台”上线供应商1240个,上架商品55807个,成交额3.46亿元,同比增长285%。

抓线下销售,设专区专柜拓宽销售渠道。全省供销社积极动员区域内电商企业、农民合作社、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增设专区专柜,或者扩大规模,开展一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引导消费者、爱心人士购买产品。

各地供销系统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云南供销电商公司在“云品惠”电商平台上开设专区,帮助宣威市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共帮助销售农副产品84.15万元。楚雄彝族自治州动员各电商公司与淘宝、拼多多、京东等平台公司在线上开设专区38个,累计实现销售额652.63万元。昭通市供销社通过东西部农产品产销对接,与东莞市、中山市供销系统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2020年实现成交6067.17万元,涉及单品60多个。曲靖市供销社开展线上线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369.45万元。

与此同时,围绕促进城乡消费,省供销合作社正加快建设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体系,充分利用农村现有仓储资源,加强与第三方快递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拓展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物流通道,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并加大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应用,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全程的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全省供销系统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故事

迤那村的美丽蝶变

沿着蜿蜒的小河和盘山公路行至宣威市西泽乡迤那村,一幅小康圆梦、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徐徐铺开——

西泽乡农贸市场热闹的人群里,村民孔伟群捡的野生菌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依托西泽乡农贸市场,乡里赶集秩序井然,村民卖货销路不愁。

一大早,90后返乡青年缪祥燕的电商小店门前就有村民在等候拿快递,这个集购物、销售、快递为一体的农村电商服务站,让迤那村也搭上了电商的快车。

“致富带头人”方兴林仔细照顾着自己的黄精和魔芋,等到收成了又能多上几万元的收入。在迤那村,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村民们发展特色产业鼓起了“钱袋子”。

多年前,迤那村还是一个不通硬化路、不通自来水的偏远小山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2015年8月,省供销合作社挂钩扶贫迤那村,将市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商服务、实用技能培训、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大力搭建“五个平台”助力迤那村实现了脱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路,志智帮扶增强群众致富本领,人居环境得到提升,迤那村发展的“大门”被一步步打开。

针对迤那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省供销合作社筹措资金171万元下大力气整治提升人居环境。面对西泽乡政府所在地赶集天人流量大,有市无场的困境,共筹措资金300多万元,投资搭建西泽乡农贸市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先后引领发展6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一个养猪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在宣威市成立云南供销品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帮助返乡大学生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扩大农产品销售。每年深入迤那村举办食用菌栽培、玉米制种、电子商务、科学养猪等实用技能培训,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交通和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为迤那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泽乡农贸市场的建成,结束了乡政府所在地没有交易市场的历史,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群众买卖,有效改变了群众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交易状况。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目前迤那村百合、辣椒、旱烟等特色产业已达一定规模,年产值超过1600万元。通过大平台带动小平台的模式,打通了农产品线上线下两条销售渠道,迤那村电商服务站销售菜百合等特色农产品超过10万元,供销系统单位和个人每年通过“云品惠”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购买消费迤那村农产品在30万元以上。

通过实用技能培训服务、宣传乡村振兴产业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养殖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全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群众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大为改观,文明风尚普遍提升。

随着迤那村顺利实现脱贫出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曾经的建档立卡户何汝龙正盘算着学驾照,用攒下的积蓄买辆车;生猪养殖场负责人何坤刚出栏了400头生猪,不错的价格让他决定继续扩大养殖;返乡青年缪祥燕决定创立自己的“宣迤阁”农产品品牌,助力销售家乡的优质农产品……

如今再看迤那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振兴添活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增底气;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乡村振兴厚实力。相信迤那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将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