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迸发新活力
来源:昆明日报 时间:2020/6/24 10:32:37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安宁八街玫瑰花合作社通过电商渠道,将玫瑰花系列产品销往各地。记者廖兴阳摄
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潮流。记者缪亚平摄
一部手机加上手持云台,身后就是真实的田间地头,主播全方位介绍特色产品并花样试吃……近年来,随着视频直播快速兴起,各地乡村直播也随着网络直播的爆发式增长而兴起,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加入直播带货的队伍当中。一场场直播下来,滞销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城市餐桌,巨大的销量让人感叹直播的魅力。作为与双十一遥相呼应的又一大全民网购狂欢节,“618”又为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带来了新的销售热潮。
直播带货成新宠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与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村民交谈时这样说道。
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电商对农业的作用。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电商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产品与千里之外广阔的大市场连接了起来,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传统线下消费、实体商业发展受阻的背景下,线上经济蓬勃发展,网络销售实现了增长,消费品质升级,直播带货成为新宠,电商直播场次和直播商品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在提高农产品网上销售,助力云南特色产业品牌赋能、产品升级、精准营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第三方大数据监测,2020年1—5月,全省网络零售额379.44亿元,同比增长5.68%,农村网络零售额201.99亿元,同比增长12.5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87、7.41个百分点。农村电商正迸发新活力。
“新媒体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更加体现了线上交易的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用户体验、商品展示、消费场景将更加人文化、个性化,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新引擎。”6月18日,在省级新媒体直播基地建设启动仪式上,省商务厅厅长赵瑞君说。
推动农产品上行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云南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上行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从打造电商发展新平台、补齐城乡物流短板、强化特色品牌培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举措。明确到2022年底,全省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占农产品产值50%以上。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昆明市也在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今年,昆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将围绕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农产品进城公共服务体系、工业品下乡流通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目前,市商务局已经制定了《昆明市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申报工作方案》,并指导相关县(市)区积极申报,宜良县、石林县、富民县3个县区进入云南省推荐上报名单,正待商务部核准确定。
建设完善的服务站点和物流体系也是当今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昆明市正在加快推进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等地的物流体系建设。目前,寻甸县完成139个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其中阿里天猫优品店16个),乡镇(街道)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70.6%(其中贫困村服务站覆盖率达60%),直接带动贫困人员就业900人,带动1000名贫困户开展网络销售。县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引进了菜鸟物流、中通快递、迅达快递、韵达快递等快递公司,改造完成寻甸县农产品上行分拨中心、供应链共享仓,建设改造农产品上行冷链仓储物流中心,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保障。
在电商人才培训方面,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20万人次,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党员干部、农村待业青年。其中,东川区直接或间接带动 84名村民(乡镇村级站点站长)创业就业,通过电子商务培训带动5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以东川区力志养殖合作社为例,带动252名贫困户脱贫,为电商示范村松坪村培训打造10人电商人才小组,并开设网络店铺。
下一步,市商务局将按照国家商务部的要求,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申报工作,使服务站点和物流体系基本健全,探索电商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多方行动
发掘“小镇老板” 苏宁计划开设500家零售云店
日前,云南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对外称,5年内,苏宁零售云计划在云南开设500家门店,这意味着将成就500名“小镇老板”,助力消费升级的同时,促进云南乡村振兴。
2019年,苏宁集团发布了苏宁公益十年倡议“乡村振兴521计划”,即利用自身产业资源及优势,以苏宁村、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苏宁零售云、苏宁推客等业务为载体,联合社会力量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为返乡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支持,目标是未来十年在全国县镇市场布局10万家零售云店。
正是在这一规划下,昆明市寻甸县鸡街镇21岁的小伙李圆加盟了苏宁零售云店,走上创业之路。2019年6月,李圆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在鸡街镇中心开了一家苏宁易购精选店,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他不仅收回了成本,还盈利40多万元。
李圆的成功得益于苏宁针对乡镇市场布局的零售云加盟模式——成为加盟店主,这让李圆减少了资金和库存的压力,专心做好服务和销售即可。苏宁零售云是家电工业品下行、特色农产品上行的链接点,也是城乡供给侧的对接点,其主要是利用苏宁强大的仓储、物流、供应链和IT优势,采用小件少量备货、大件仅放样机的极低库存模式,拥有4到8倍于传统门店的周转速度,并配以爆款产品加盈利产品的组合,降低加盟店主的经营成本。不仅如此,苏宁还为加盟店主专门打造了一套定制系统,实现零售环节的数据可视化。
目前,全国县、乡镇、农村的电商消费潜力远未完全释放。基于这样的判断,苏宁以零售云作为对外开放的抓手,将苏宁的品牌、供应链、技术、物流、金融等全价值链资源开放给县、乡镇创业者。
云南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力布局县、乡镇零售云加盟店,将苏宁智慧零售云的触角伸到更偏远的乡村,是整个国内四六级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因此,未来5年内,苏宁将在云南规划建立500家零售云店,今年计划开设150家。目前,苏宁零售云店在滇已开设了140多家,全部部署在县、乡镇、村等四六级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商品,方便当地百姓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他们在享受工业发达的福利的同时,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成为消费升级的真正受惠者。
打造“山水寻甸” 优质农产品走出“深闺”
“土豆又面又甜,这么一大箱没一个坏的,还会再回购。”在和穆水果生鲜专营店红皮黄心土豆购买页面上,满屏晒图和好评,13.2元就能买到2.5千克土豆让不少人拼单。“618”购物节当天,店铺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弹出订货信息:北京客户下单1千克牛干巴、合肥客户下单5千克雪莲果、杭州客户下单500克黑木耳……这些寻甸优质的农特产品正通过“网路”端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寻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特色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很高,却长期藏在深山无人知。前些年没有人做电商,农户的产品都是自己挑到市场上卖或者找其他销路,风险大,收入也不稳定,村民们比较被动。”和穆水果生鲜专营店店主、寻甸和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和穆电商)负责人何飞龙说,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农产品购销和推广,同时提供电商人才培训、平台运营、公共服务、电商扶贫、农产品上行等服务。目前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6家店铺,主要销售土豆、木耳、卷心菜、蜂蜜、苦荞茶、小黑糖等20余种农特产品。同时,与7家农产品生产企业、4家农村合作社建立长期采购合作,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农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年初虽受疫情影响,但今年1—5月营业额已突破160万元。“现在货源充足、物流渠道畅通,雪莲果3天能发货5000件,木耳日销300件,苦荞茶、蜂蜜日销100余件,牛干巴日销60余件。”何飞龙说。
在本地农特产品上行的基础上,和穆电商今年还将发展社区电商,通过开发“山水寻甸农特产品”小程序或App,深挖产品亮点、卖点,将村级网点的农产品供应情况与社区、超市的需求相连接,打通上下游供需链,布局农特产品“一品一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产品产地、农户信息和用肥用药情况等,增加产品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山水寻甸”公共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深闺”,全面提升寻甸农产品品质与形象。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市供销社布局农村电商服务站
今年以来,昆明市供销社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构建从农民合作社到农村电商服务站,从新建村级基层社到试点城乡社区综合中心(站)等一系列网络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正在布局建设的20个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以提升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德荣介绍,构建完整、完善的乡村流通网络是新型业态拓展的需要,是促农增收、便农利民的需要,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结合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目前,市供销社正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40个、新建村级基层社12个、改造升级薄弱基层社10个;试点城乡社区综合中心(站)建设2个;新建农业生产服务中心7个;建设社区城市(农村)消费合作社10个;发展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0个,完成“云品惠”平台产品对接5个。
为最大化发挥流通网络的作用,市供销社依托冷链仓储、批发市场、物流中心、供销超市、电子商务公司等实体资源,不断探索“互联网+供销合作社”模式,充分利用“云品惠”、富民“供销农选”、乔利贝朗“供销新农人”培养及网上直播带货、昆明旺三农“社区农产品配送”等运营主体,加速20个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成长,更好地促进农产品流通,缓解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互联网+供销合作社”模式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各类电商业务在供销系统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其中,寻甸县供销社组织各类农特产品展销、推介会14次;富民县供销社开发“供销农选”微信小程序,销售农特产品150余万元;市供销社与成员单位云南乔利贝朗商贸有限公司,携手北京快手科技等共同举办了首届云南高原农特产品带货节,销售农特产品近2万单260余万元,让农产品搭上“快手”的顺风车,催生“供”“销”新模式。
李德荣表示,推动“三农”领域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除大力发展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构建“互联网+供销合作社”模式外,还必须加速服务体系的联动贯通。目前,市供销社正加快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构建农产品市场网络,实现乡村电商物流企业与农民经营主体有效融合。
此外,市供销社还通过云南乔利贝朗商贸有限公司,加快对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直播带货等电商操作业务的培训,使更多农户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平台推动农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首席记者廖兴阳 记者缪亚平 冉光雯报道
新闻延伸
拼多多:
科技赋能农村新电商
“实践表明,农产品上行是推动消费扶贫最有利的抓手。以拼多多为例,通过新电商模式,能有效推动一二线城市公众购买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狄拉克说。
狄拉克表示,从农田到餐桌、从卖家直连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这正是电商平台的核心优势。作为以农产品起家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始终把农产品上行作为重要任务。去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带动返乡新农人86000多名,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
此前,拼多多借助“拼团”新模式建立了“天网”“地网”系统性农产品供需匹配机制。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上注册地址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数量达36万家,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其中,“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绝大部分成交订单为农(副)产品。
狄拉克介绍,今年初,疫情对国内农产品上行影响严重,尤其在贫困地区,受制于原有的销售体系和产业链条件,市场通道的恢复和拓展遭遇了严峻挑战。对此,2月10日起,拼多多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市长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的电商助农新模式。市长县长直播为农产品代言,平台提供全方位扶持,加速地方农产品销售恢复及提升。
截至5月,拼多多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举办了100多场市长县长助农直播活动,推动各地特色农产品加速对接平台6.28亿消费者,帮扶农户超过35万户。相关助农专区在这期间共计成交1.4亿单,卖出农副产品总计超过8.5亿斤,其中很多来自贫困县以及刚刚宣布脱贫的地区。
他表示,在助力原产地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拼多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根据产品现状,提供针对性支持。开设扶贫店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拼多多还将向各地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农产品供应链改造、农产品数字化营销等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发挥新电商的独特优势,助力农产品电商新业态、新模式,让广大农村地区享受互联网的红利。(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