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供销合作社探索野生菌产业发展新方式
来源:玉溪市供销合作社 时间:2022/8/26 14:55:11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玉溪市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主产地之一,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松、常绿阔叶林、半阔叶林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野生食用菌生长和种植提供了良好环境,每年大量的干巴菌、牛肝菌、鸡枞菌等高价值的菌类产出,但传统采菌方法很容易破坏菌类的生长环境,农户零星采摘销售收入也十分有限。近年来,玉溪市供销社积极履行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狠抓“包山养菌”,大力推进“保育促繁”,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包山养菌”主体达285户,面积达32万余亩,上半年全市野生菌产量0.49万吨、产值3.5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量1.3万吨、产值10.3亿元,“包山养菌”已成为增加山区群众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
筚路蓝缕启山林,十年磨剑为山民。2011年以来,市供销社联合江川区供销社扎根山区,长期观察干巴菌生长习性,选择海拔2000米左右有干巴菌生长的山林,于每年4至5月间,通过铲除杂草灌木、挖沟挖塘、罩棚遮阴等措施,对全自然条件下的原生环境进行人工干预,促使干巴菌菌丝传播和繁衍,产生菌索和纽结,形成干巴菌子实体,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总结,成功摸索出野生干巴菌“保育促繁”新办法。该项促繁技术于2014年4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野生干巴菌生态扩繁方法”发明专利证书。2018年,市供销社筹资拍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野生干巴菌扩繁纪实》电教片,在全市示范推广。易门县开展野生菌资源普查,出版《易门野生菌图鉴》,制作展出野生菌标本294个。10年间,“包山养菌”理念渐得人心,“保育促繁”技术逐步落地开花,仅江川区“包山养菌”面积就达20余万亩。“包山养菌”的山林农户反映,“与自然生长相比,促繁后干巴菌量大质优,收入比促繁前增加3倍多”。
高位谋划定目标,真抓实干显成效。去年以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包山养菌”工作要求,市政府印发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市委王力书记、市政府江华市长等领导多次对食用菌产业开展调研,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工作批示。市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包山养菌”,助推乡村振兴。全市9个县(市、区)均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包山养菌”。市供销社扎实践行“一线工作法”,主要领导带头定期深入“包山养菌”基地调研,跟踪情况,摸排问题,为县级供销社、“包山养菌”农户出谋划策。在通海县召开全市野生菌“包山养菌”工作专题现场推进暨培训会,“包山养菌”大户畅谈野生菌保育促繁的做法经验,开展现场示范交流。以市供销社干部学校食用菌推广培训中心为依托,邀请多方菌类专家定期开展野生菌实地教学培训,对野生食用菌“包山养菌”、保育促繁技术、操作要领和野生毒菌识别等专业技术进行讲授。践行“典型引路法”,总结经验,强化示范带动,开展干巴菌促繁示范“比武”。今年以来,通海县全县村(居)民小组承包山林5万余亩开展“包山养菌”,户均年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截至目前,易门县野生菌保育促繁及“包山养菌”基地达10余万亩、各类“包山养菌”森林人家达361户,全市新增包山养菌面积5.6万亩,有食用菌加工省级龙头企业4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户、规上企业5户,野生菌保育促繁类专业合作社达13个,2021年实现出口创汇4618万美元。
坚定信心谋发展,稳中求进开新局。市供销社将持续推进“包山养菌”工作,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从农业市场主体培育、食用菌品牌打造和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培训等方面接续发力,强化指导服务,搭桥牵线、统筹协调,集中力量解决菌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鼓励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精深加工,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追求为方向,开发菌子盖饭、菌子米线、菌子火锅和菌鲜菇颗粒调味品等系列野生食用菌加工产品,依托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和知名主播带货等方式打响品牌和知名度。加快实施菌-旅融合发展,开发以食用菌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和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带动菌子火锅和野生食用菌加工产品消费。通过做强龙头企业,有力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实现食用菌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着力将玉溪打造成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先行区”,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