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务信息
【云南调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奔小康
——昭通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来源:昭通市社 时间:2017/4/27 16:18:25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昭通市围绕以为农服务为中心,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完善机制,下大力气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市8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最近,我们到昭通市鲁甸、昭阳、盐津等县乡村和合作社进行了调研,看到了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在深化供销社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可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昭通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指导和工作考核。昭通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健全推进机制。市级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建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放在牵头抓总的市供销社,农业、林业、财政、工商、水利、农办、国土等部门协同推进,改变了过去“政出多门、指导多方”的格局,形成整体推进合力。2016年,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 1 2个,比201 5年增加1 5 7 6个、增长53.7%;全市82 5个贫困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 6 90个,入社贫困农户3001 1户,占贫困户总数的IO%。二是强化政策指导。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提出“整合资源、加大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扶优帮弱、培育壮大”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0个以上,农民入社率达到45%以上,带动农户40万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 3万户5 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农民专业舍作社,逐步消除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社区)达到60%以上。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把农民合作社发展列入“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内容,2016年农民专业合作考评分值达6分。在2017年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党委、政府签订的《脱贫攻坚责任书》中,把做好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质增效作为脱贫攻坚责任,要求2017年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社员入社率达13%以上,辐射贫困农户比例达3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万元以上。
(二)突出规范发展,强化分类指导和示范引领。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把提高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推动合作社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一是分类指导。制定《昭通市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类标准》,对农民合作社分“好、中、差”三个等次进行综合评定,分类指导发展,把“好”的发展成为示范社,把“中”等的规范运行起来,对“差”等的进行甄别帮扶。同时对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依法清理和取消扶持政策,直至注销。二是规范管理。严格依法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在民主管理上,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刹度,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 28个,占全市专业合作社的20. 56%。三是示范创建。大力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社创建活动,建立激励帮扶机制。市级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资金、项目资金扶持的重点。盐津县制定了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服务成员好、经营效益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示范带动好的“四有五好”标准,对评选为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补助资金奖励。201 6年底,昭通市分别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16、130、123个。
(三)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子和带动模式。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模式。一是基层组织带动发展。由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负责人、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头发展农民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党员+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以全县实施“百万羽林下土鸡工程”为契机,发展花椒种植、椒林鸡养殖,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万杰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3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 2户),实现一亩地收入2万余元(花椒收入1万余元、椒林鸡收入1万余元),目前正积极打造万亩椒林鸡生产基地。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依托从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彝良县野生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流转林地2 5 00多亩,发展会员1 40多户,
带动附近10乡个村民小组500多户群众发展天麻仿野生种植,常年解决1 5 0多人的就业问题,社员户均天麻种植年收入超过1 0万元,其中1 0多户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三是能人大户带动发展。依托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中的能人或大户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关县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态黄牛养殖屠宰及牛肉制品加工,年加工能力380吨,产值1 200余万元;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社员带散户带贫困户的帮扶联户机制,带动1 05 8户社员,户均增收5 000元以上。四是中小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带动发展。借助中小学校营养餐供应平台,引导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乡镇、村的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鲁甸县利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全县6 7所中小学4. 37万学生营养餐业务,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蔬菜种植5 5 00亩,201 6年吸纳农民工就业300余人,带动467户社员增收1.4万元。五是其他组织和个人带动发展。主要由脱贫攻坚挂包单位、社团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等牵头带动发展。绥江县天宝山龙李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蓝宁,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领办专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户发展半边红李子种植1万亩,20 1 6年实现产值3 5 60万元,带动1 200户贫困户脱贫。
(四)创新政策机制,强化财政激励和金融扶持。创新扶持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改进扶持方式,提高扶持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扶持。昭通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供销改革发展和补助农民寺业合作社建设,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补助资金5万元、2万元、1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后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盐津县对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二是加大金融支持。以全市825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201 6年全市累计协调贷款超过1亿元。盐津县筹措2000万元风险抵押基金,撬动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贷款2亿元,定向对发展前景好但又缺担保抵押的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县财政按照第一年贴息IOO%、第二年贴息70%、第三年贴息50%,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积极搭建农民合作社与银行沟通联系平台,筹办2016年金融产品创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需见面会,促成农业银行昭通支行、昭阳农商行、富滇村镇银行、鲁甸信用联社与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议贷款2490万元。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把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委托符合项目实施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
(五)强化综合服务,注重业务指导和能力提升。构建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性、社会化全方位服务。一是成立县级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全市11县区成立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市级财政对每个中心给予1 0万元补助,专门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财务会计、技术培训、电子商务、项目申报、政策咨询、法律维权、融资担保等综合性服务。目前,全市11县区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免费财务代理、档案管埋、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等服务。盐津、威信、绥江、永善等县的综合服务中心已为全县近IO%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盐津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计有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综合服务中心;彝良县为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增加事业编制3名,做到综合服务中心有机构、有人员。二是明确行业部门指导责任。市、县供销合作社负责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规范管理、示范创建,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做好产业规划、科技培训、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创建等,工商部门简化登记注册办事流程,提供便捷登记服务。同时,整合市县乡挂钩扶贫人才资源,确保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个以上挂钩单位指导。三是开展业务培训。举办了两期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培训人员300余人,今年还将分片区对贫困村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全部轮训。
二、昭通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到良好效果
据调查,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供销社改革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以下良好效果。
(一)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6.9万户,入社率16. 1%,辐射带动农户26.6万户,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14.7亿元;825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7.1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3.7%,带动农民实现收入6.7亿元。以昭通苹果产业为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通过统一生产和规范管理。苹果品质比没有入社农户的好得多,价格每公斤高出1~1.5元。盐津县牛寨乡兴农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2 5 6卢,其中贫困户1 3 2户5 6 6人,201 6年出栏乌骨鸡3万余只、鸡苗1 1万羽,产值45 0万元。
(二)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培育壮大具有区域优势的苹果、天麻、花椒、马铃薯、核桃、蚕桑、魔芋、畜牧等特色产业,昭通市在优化区域布局,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基础上,积极发展产加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使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盐津县,为连片打造特色经济林基地、特色农业模式创新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基地、生态保护基地和城乡统筹示范基地,以牛寨、兴隆、落雁、中和四个乡镇为核心,已发展了1 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牛寨乡,发展农民合作社5 7个,入社农户2 5 36户,带动农户3 7 1 1户,201 6年实现农产品销售1238.2万元,盈利21 9万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合作社7个,种植规模千亩以上的合作社3个。又如兴隆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带动27 5 0户农户发展茶花种植2.5万亩,年收入2 200万元。
(三)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党支部(村委会)和党员(村委会成员)带头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力量的推动下,昭通一些村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模式,搭建了以党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树村干部威信的“双赢平台”。201 6年全市1 3 3 5个村(社区)中,有41 1个村(社区)以股份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530余万元。显示出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既搭建起群众抱团发展的平台,又搭建起了以服务实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展现了有利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积极作用。
(四)拓展了供销社为农服务领域。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昭通市委市政府赋予市供销社统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该社积极构建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农民合作社组建、规范管理、示范创建,在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拓展了供销社“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领域。显示出供销社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农民信得过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五)推进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产村融合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通过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全市打造了一批“一村一品”、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的示范村。盐津县牛寨乡万和村以桃李种植、泥鳅养殖、小木漆、林下种植产业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昭通市农民合作社发展,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三会”制度不健全、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不够、带动壮大集体经济作用不强、综合性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如下四条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供销社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牵好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民主监督机制,严格财务管理,让入社农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探索发展联合社。为进一步扩大合作和服务范围,推进各类农民合作社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为农民提供融资、流转土地、品牌培育等服务,应在有条件的她方探索组建跨区域、跨产业、跨行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推动“抱团”发展壮大。增强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方面的能力。积极引导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
(三)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和政策扶持。总结推广有关县开展银政合作,设立农民合作社专项担保基金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引领、联动捆绑和聚集放大作用,撬动银行贷款向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加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资金力度。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要素,组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社、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大胆探索将财政投入村集体的建设项目资金等,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的股金,采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联合创办或投资参股经济实体,增加村集体资本经营收益,也是一种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