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供销合作社发展模式系列调查(五)边远坝区的“思想家”
时间:2011/10/12 11:22:00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在还没有到达红河自治州蒙自县之前,有关张跃伟个人和他的蒙生石榴专业合作社,就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记者耳中。
“他的合作社名声很大,石榴都卖到国外去了。”“他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得很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好几个领导都去调研视察过。”“这个年轻人敢闯敢拼,思想很独特。”……从州供销社到县供销社,一路上听到的诸多评价令记者多少感觉有些诧异,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一个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能有多大的能量和多独特的思想魅力呢?
见到张跃伟,是在8月20日下午3点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一行驱车赶到蒙自县蒙生石榴专业合作社办公楼时,张跃伟正站在大院里检查石榴收购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显然,作为一名经常得到领导接见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的工作汇报和情况介绍显得非常专业和有条不紊。参观办公楼和规划图了解概况,实地考察了解详情,然后是会议室的现场问答。流程完美,但仍没能回答记者心中的种种疑问。
在云南,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把专业合作社做得很好的农民能人很多,张跃伟凭什么能收获比别人更多的赞扬和掌声?
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疑问和不尽兴,蒙自县供销社主任艾建明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张跃伟北上卖石榴的故事。
2005年10月18日,第三届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张跃伟也带着自己的蒙生石榴去参展,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开拓市场。在首都机场,刚下飞机的张跃伟发现摆在商店橱窗里的石榴大多标价在20元/公斤,到了展会上,他就给自己的蒙生石榴标价30元/公斤。虽然张跃伟很自信他的石榴是最好吃的,但是,由于蒙生石榴的外观并不像其他地方的那么鲜红好看,张跃伟的展台前几乎无人问津。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带来的几套民族服装,就请朋友从北京大学雇了几个女大学生来,穿上当地最美丽的新娘装,然后把石榴剥开请路过的人免费品尝。结果,张跃伟的展台一下子变成了最火暴的展台,30块钱一公斤的石榴,第一天就全部被抢光了。
“没人知道蒙生石榴,我就用民族特色吸引参展的人;外观不美,我就剥开石榴让大家尝里面的果肉。”张跃伟说,蒙生石榴最大的特点就是皮薄籽大,很好吃但长相一般。“所以,我得扬长避短。”
尝到甜头的张跃伟,想把蒙生石榴推广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开一个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不久后,在得知相关部门正为北京奥运会在全国范围甄选果品时,张跃伟悄悄地把蒙生石榴送去北京参展。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蒙生石榴居然获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南方组一等奖。蒙生石榴的知名度在全国打响了。
“当时县、市领导都不知道,获奖了以后我们才知道的。”艾建明说,后来,县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开始大力宣传推广。
有关张跃伟“卖”石榴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版本还有不少。但记者总结发现,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背后都蕴涵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市场的好点子,而这些故事,也慢慢让记者从张跃伟身上,看到了他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一种独特思想。
记者采访得知,多年前张跃伟从学校毕业后,原本可以在城里谋到一个很好的职业,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农村。
“为什么我们辛苦十几年,学成之后一定要‘挤’进城里呢,农村同样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只要你想干、敢干,也一定能创出一番比在城市更好的事业。”张跃伟说,“现在大部分农村孩子,上学、考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农村生活。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那以后的农村靠谁来发展、靠谁来支撑?国家天天呼吁的农村创新、发展,不就都成了一句空话吗?”
“我要用我的例子,来告诉所有的农村人,农村发展得靠我们自己,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沃土,我们从这里汲取养分,也要懂得回报这里。”提起自己留在农村的初衷,张跃伟显得有些激动。农村为什么穷?张跃伟告诉记者,在农村,真正贫穷的是思想。“要想改变农村的现状,就要先改变我们的思想。”
打动你的心,也许就是这一瞬间。当如此铿锵有力的话从这个农村汉子的嘴里说出时,你就会相信,之前有关他的一切介绍和评价,都不只是一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