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2014年以来,临沧市临翔区供销社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指示,在临翔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社强有力的指导下,因地制宜,依托地方农业特色发展优势,通过建设农业产业项目,大力促进社有企业发展,促进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及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助农增收。经过五年的奋斗,临翔区供销社的综合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有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基层合作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有企业由1户发展到7户(含参、控股),资产总额从651万元增长到 4亿元,先后获“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省政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突出贡献奖”“省供销社‘两社一会’建设先进集体”“综合业绩考核先进单位”“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市政府先进单位”“临沧市脱贫攻坚奖”“社会扶贫模范奖”“全市供销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特等奖’”等表彰,先后有7人次被省供销社、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打造了党委政府深化“三农”改革的平台,成了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抓手。
一、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推进供销事业发展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克服困难,积极推动供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为认真抓好《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沧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及4个专项方案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推进供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针对区供销社仅有一户以收租度日社有企业的现状,面对临翔主城区居高不下的蔬菜价格和人民的期盼,分析了现行蔬菜销售和实施政府补贴后,仍难以平抑价格的困境,着重研究了如何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决定抓住市委、市政府将临翔区列入市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临翔区委、区政府支持,给予召开了区委常委会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1、迅速制定贯彻意见,促进区供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提出了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和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市级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在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期间,原实行的土地资产处置,可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临沧市国土资源局 临沧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做好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临国土资〔2010〕311号)的规定执行,返回的收入原则上用于建立“供销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
2、加强领导,帮助协调试点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临翔区政府没有土地的管辖权,土地产权确权需要市级部门审批,为了推进试点工作,理清产权关系,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与市级部门协调,帮助办理土地确权审批工作,确权后又帮助区供销社成立了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二) 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大扶持力度,真正将供销社建成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和《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面对着广大农村和农民迫切需要的服务,面对着脱贫攻坚农民需要增加收入的期盼,怎样服务农民、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区委、区政府及时分析试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试点改革的经验,及时制定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临发〔2016〕30号),继续加大对供销社的扶持。
1、通过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区委、区政府相继支持供销社建设临翔区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牲畜屠宰场、马台农产品加工厂、五老山火腿厂、“云雾培”现代农业先导示范点等项目,这一系列项目总投资达23379.9万元。在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项目建设中,参照工业用地价格以每亩21万元的优惠价格出售了120亩项目用地给供销社(当时商业用地市场价格每亩为87万元,仅此项就实现了土地增值7920万元)。
2、强化协调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部分项目资金一时难以就位的情况下,同意区供销社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向区国资公司借支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融资和银行贷款所筹集的项目建设资金由区财政贴息3年,期满后由区供销社偿还。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协调支持无偿扶持资金8533万元(含土地增值部分),协调解决建设用地116,040平方米,协调低息贷款8760万元,为供销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调整充实供销力量,支持供销社完善机制体制
1、调整充实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根据供销综合改革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同时,在机构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给供销社增加2名编制,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增设了“合作指导股”。
2、支持供销社恢复“三会制度”,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规范和促进供销社发展,支持供销社恢复“三会制度”,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促成了区供销社于2016年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建立健全了运行机制。
二、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奋力打造临翔新供销
(一)抢抓改革试点机遇,着力探索供销发展路子 ,社有企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为平抑蔬菜价格,有效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2016年1月,我们按照“招商引资、合作控股、共同经营”的原则,用区财政支持的255万元资金,以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的方式,与社会能人合作,依法依规地组建了临沧绿源翔蔬菜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翔”),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51%),建立了平价蔬菜直销店和乡级蔬菜配送中心,配备了配送车辆7辆,为我区10个乡(镇、街道)94所学校、4家部队等单位配送蔬菜,年蔬菜销售总额达1400多万元,辐射消费者3万多人。
1、发挥企业龙头作用,建设蔬菜基地,实现鱼渔两相授。 “绿源翔”坚持“以科技引领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倡议,努力营造“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实现企业与农户利益对接。2017年,公司以每年每亩500到1000元的租金,租赁了63户农户的196.4亩土地,建设了章驮乡新寨村等蔬菜基地,一是为农户提供长期性就业岗位5个,聘请当地农户到基地务工;二是技术员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和病虫害诊断方法,最终使农户在获得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的同时也学会了生产经营技术,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均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局面。
2、组建裕农牧业公司,发展壮大生猪养殖。2017年1月,临翔区委、区政府牵线搭桥,并支持区供销社510万元资金,与华洋公司进行股权合作,组建成立临沧裕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51%的股份进行控股,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 和“认购托养分红”的模式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现已建成18000平方米、年可出栏生猪1万头的标准化厂房和相关设施,带动1352户贫困户发展壮大生猪产业,并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同时为“绿源翔”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货源,实现了良性发展。
3、建设“云雾培”现代农业先导示范点,发展科技扶贫。为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致富”的目标,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沪滇合作产业发展资金25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48万元,总投资298万元,采用“云雾培”新型农业技术发展种植,建设试点种植园区项目,项目占地4800平方米,以订单模式发展特色南药和特色果蔬种植,计划建设10个种植大棚,现已建成4个温室蔬菜大棚,种植茄子、边菜等蔬菜,附属深加工车间若干,延伸服务,可用于高端农产品的深加工,中药材、茶叶的加工,净菜加工,脱水蔬果,营养物质破壁技术、生物萃取、果蔬粉提取等,单棚可实现年产叶菜10万斤,瓜果6万斤,既能满足产品的本地供应需求,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通过轮流管理和种植的方式解决安置点内的搬迁群众就近务工问题,将项目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现助农脱贫增收。
(二)奋发图强,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流通网络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为不辜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解决产业扶贫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问题,发挥好区供销社在脱贫攻坚中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抓好产业扶贫,实现群众稳步增收,克期完成脱贫摘帽,我们积极组织实施了区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牲畜屠宰厂、五老山火腿加工厂和马台农产品加工厂等项目建设。
1、强化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016年,区委、区政府决定由临翔区供销社建设临翔区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项目,并及时协调下拨8250万元惠民易贷资金,用于征地补偿和前期工作投入,启动了项目建设,项目占地120亩,总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52893.29平方米,集农副产品现场交易、加工、储存(含冷链)、物流运输为一体,辐射临翔区10个乡镇(街道)、33万多人口,项目全部建成后资产市值可达2.4亿元,年平均可创收3500万元,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就业1万余人。项目获得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大力支持,目前进展顺利。
2、建设马台农产品加工厂,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经区委、区政府和供销社、“绿源翔”与挂钩马台乡的云南省公安厅扶贫工作队商讨、对接,根据马台乡生态鸡养殖已初具规模的发展现状,决定采取“公司+农户+干警”的产销模式,由“绿源翔”建设马台农产品加工厂。该项目总投资164万元,辐射临翔区马台、邦东两个乡、16个行政村,带动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10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就业40余人。截至2018年底,由当地合作社首选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鸡,公司再以公鸡18元/斤、母鸡20元/斤的价格收购马台乡土鸡共9200多羽,并聘请当地农户开展宰杀、清理、包装等一系列工作,同时收购土鸡蛋7万余枚,最后由公司统一配送到云南省公安厅和省人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至今已支付当地农户劳务费58130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677130元。
3、建设五老山火腿厂,带动生猪养殖业发展。为整合临翔区火腿资源,发展火腿及猪肉加工业,助推产业扶贫,区委、区政府决定由“绿源翔”建设五老山火腿厂,项目占地面积6.08亩,总投资192.9万元(其中:省公安厅支持建设资金60万元),于2018年9月初完成验收,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加工猪后腿42吨、年产火腿30吨的能力,可实现年产值约600万元,可直接带动当地生态猪养殖业发展,可提供长期性就业岗位5个,实现季节性用工10到18人,火腿厂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入厂工作,促进农户增加收入,可同时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配套建设牲畜屠宰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中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脱贫措施,为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实现群众稳步增收,克期实现脱贫摘帽,区委、区政府决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大生猪、肉牛、山地鸡等传统畜牧产业及肉食加工产业,建设临翔”区公司”牲畜屠宰场,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23日正式开工,公司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一期项目占地48亩,总投资:4725万元,最终形成年分割加工22万头活猪、5万头肉牛的生产能力,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二期项目占地24.05亩,总投资4725.4万元,建成后将形成年屠宰加工销售优质生态临沧山地鸡80万只,年加工销售临沧野生蔬菜1000吨及药膳食材200吨的规模。二期项目可以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70余人,具实现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景。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地形测绘、项目备案、可研报告及林地审批等工作,正在进行房屋屋面工程建设,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正在有序推进。
三、主动作为,突破发展瓶颈,供销综合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一)加快社有企业发展,重塑了供销形象
临翔区供销社从一个资产量小质弱的县级社,紧扣“菜篮子”工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需要,通过建设“绿源翔”,主动参与临翔区产业项目建设工作,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及农产品配送,抓活了蔬菜配送工作,在带动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节临沧主城区蔬菜价格、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明显作用,既赢得、稳定了市场,又取得了党委、政府的信任,重塑了供销形象,从而争取到了更大的支持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通过发展社有企业、合作社,抓实项目建设,实现了资产翻番数倍,综合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升,正沿着“打造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和生力军”方向稳步前进,为全市供销系统深化供销综合改革,打造新供销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完善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了为农服务综合实力
临翔区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项目是临翔区的重点民生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将使临翔区成为滇西南重要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并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促进城乡间贸易的流通,带动商业、物流运输业和加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二是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三)践行供销职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供销社找准定位,努力做好政府想做而又不好直接去做的事情,通过发展社有企业,带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社员及农户发展生产,采取鱼渔相授、科技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蔬菜等普通农产品扶贫等方式切实扩大就业面,增加农民收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切实成了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供销社成了党委政府惠民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载体和抓手,为党委政府分忧,解决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农户异地搬迁后面临的稳定、就业等等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猪肉、火腿,还是蔬菜,农户都可以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为农户持续增收就近找到了新的渠道,提供了稳定的产业支撑。如,驿亭新村安置点有劳动力469人,就近在华洋养殖场等实现农户务工190人,“云雾培”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全面建成后,可为驿亭新村安置点的279个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且每人每天能得到不低于80元的工资,可实现年收入近2万元。
今后,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社的关心帮助下,加大市场调查,加强项目管理,争取项目早日全面发挥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找准自身定位,认真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倡议的意见》《供销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精神,积极投入到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活动中,为打造新供销,增强服务实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