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在姚安县供销社,有一位40年工龄的刘显华同志,同事们戏称他是供销社的“小背篓”。说起供销社的往事,他就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他对供销社的热爱。他有一句口头禅“干什么工作就一定要干好,做出个样子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背起背篓 购销进农村
1979年10月,刚满16岁的刘显华同志,初中毕业,分配到离县城40公里远的弥兴公社大苴大队山区购销店当任农产品采购员,立志为供销事业奉献一生。在山区购销店,通信靠喊、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采购靠手,刘显华同志在前辈的帮助下,熟记商品价目,白天背起小背篓送货进村,采购农产品,夜晚以店为家。记账、卖货、采购,日清月结,从未出现错乱。1980年4月一个深夜,大雨倾盆,店门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因儿媳分娩,急需红糖补养,小刘赶忙给老人称足了供应有红糖,手持电筒、雨伞把老人送到家中。老人感激不尽,连声谢谢……“我们全家记得你呢”。特殊的工作环境使他同志迅速成长。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社员亲切的称呼他为“刘小鬼”。编了顺口溜说:“小背篓、圆又方,针头线脑一箩筐,头发猪鬃废铜铁,鸟羽兽皮中药叶,鸡鸭鹅蛋援工业,早顶烈日晚追月”。年终刘显华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挑起扁担 服务为农民
1980年6月,刘显华调到弥兴基层社当任五金柜组营业员,他不叫苦、不怕累,埋头工作,挑起货担,与同事们下村开展“物资交流会”。遇到村子赶街的日子,把农民急需的链刀、锄头、锤子、灯泡、电线等五金商品送到村口,为群众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年底五金柜组超额完成任务,营业额跃居全社前列。
不忘初心 甘当“老黄牛”
1981年1月,刘显华同志被调往姚安县供销社业务股工作 ,1988年4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8年经组织批准就读云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大专班毕业。凭着对供销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的责任心,他跑遍了全县9个基层社,74个购销店,4个社属企业。在单位,职工病了他热心把病人送到医院;同事回家他会及时把你送回家中;离退休人员来了他会帮你排忧解困……。他的摩托车成了职工的免费“摩的”。1995年10月,职工李荣德患肠坏死,到县医院住院治疗,他象亲人一样在医院照顾护理7个昼夜,帮助病人处理大小便、擦洗身体,同房病人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1997年被共青团姚安县委表彰为“优秀团干部”。
2001年,刘显华同志任县供销社任人事股长,他恪尽职守,熟练掌握人事政策。在历时四年的产权制度改革中,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忘“小背篓”精神,放弃休息日、节假日,加班加点,不计个人得失,主动承担改制中的重点工作,带领职工盘活闲置资产38宗,收回资金400多万元,投入企业改制,申请办理最低生活保障455人,发放资金81765元。办理解除劳动合同236人,移交离退休人员121人,落实政策2人,移交供养遗属26人,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4033人。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880人,实现1068人上岗就业。完成文书档案48卷,确保改制文书完整进入历史档案。
2001年10月,适中购销店职工杨强生因家庭矛盾在店内服农药自杀身亡,三天后店内发出臭味,群众反映后老刘赶到现场,破窗入屋,将腐尸从二楼窗中抬出,作了善后处理,围观群众为他的义举竖起了大母指。
2007年,职工毕从友患癌症死亡,家属悲痛无力处理后事,老刘和同事们一起为死者操办后事,辛苦两天一夜,直到死者入土为安。同事们感慨地说“你是供销系统的老黄牛”。
情系供销 平凡写人生
刘显华同志在供销系统工作40年以来,不论在基层还是机关,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讲团结。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从难点入手,滴水穿石,从细节入围,积小善为大成。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先后16次被县供销社党组、县直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2001年被姚安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姚安总工会评为“云岭优秀职工”;在年终履职考核中3次评定考核为“优秀”;2002年、2007年被姚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
在荣誉面前,刘显华同志淡定地说:“成绩是同志们共同努力取得的,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未来我会更加努力”。
让“背篓精神”继续传承,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