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在大理州供销社,有一位有着38年供销工作经历的张金荣同志,从基层供销社到州供销社,从酬躇满志的青年学生,基层供销社职工成长为州社领导,工作从未离开过供销社,同事们戏称他是供销社的“活字典”。说起供销社的往事,他就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他对供销社的热爱。他有一句口头禅“每干一项工作都要尽力干到最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初进供销社 传承背篓精神
1981年7月,大理州财校财会专业毕业,不满20岁的张金荣同志,中专财会毕业,分配到离县城20公里远的洱源县凤羽基层供销社从事财会工作。他是坐当时基社的马车从县城到基社报到的,从事基社出纳工作半年后即接任基社主办会计。当时的基层社还是供销鼎盛时期,基社在乡主街区有花纱、百货、五交化、副食品、图书、早晩等九个门市部;在大队(村)设六个购销店、在自然村设三个双代店,实行实物负责制核算,还有旅社、酒厂、农副产品收购部。为了搞好会计核算,张金荣同志虚心向前辈学习,每月底还要步行到购销店、双代店进行商品盘点,在街天专门出一摊货摆摊或帮助收购农副产品,每年参加“渔潭物资交流会”。张金荣同志白天参与送货进村,采购农产品,夜晚以社为家。记账、算账、日清月结,从未出现错乱。积极为基社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基社,县社领导表杨,当地税务部门给予充分肯定。1983年争对基社实际撰写了《基层社实行百元工资含量计酬的思考》县社转发全县推行,对加强基社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了很好作用,同时多次到县社财会人员培训班授课,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同事。1985年1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因工作需要张金荣同志调洱源县右所基层社任主办会计,在基层社工作的六年年连被评为基社和县社“先进工作者”。也同时是这六年张金荣同志与供销社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立志为供销事业奉献一生。
二、不忘初心 奉献供销事业
1987年10月,张金荣同志被选调往州供销社财会科工作。2003年经组织批准参加成人高考,就读山西财金大学财会专业大专班毕业,2005年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本科班毕业。1992年10月张金荣同志任大理州供销社财会科副科长(主持工作),1994年2月任财会科长,1998年10月-2016年7月任副主任,2016年8月任大理州供销社调研员至今。凭着对供销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的责任心,到州社工作的近32年,他跑遍了全州原100个基层社,500多个购销店,54个社属企业指导工作。1996年起全州供销社开始了多年的改革改制,2005年省供销社要求大力发展“两社一会”开始供销“二次创业”,他总是深入一线指导,全州供销社领办发展的2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到过300多个,食用菌企业及合作社几乎全部到过,及时给予发展指导。在单位,职工病了他会安排或亲自看望;全州系统无论何人何时咨询业务、相关决策问题以及到有关部门办理业务他都会毫无保留解答和予以积极帮助,离退休人员来了他会帮你排忧解困……。2009年-2015年,全州供销系统争取到各级财政大量的扶持资金,涉及几百个项目,他恪尽职守,高度负责履行好分管责任,还亲自制定管理办法、每个项目建立台账,每年检查两次,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从1992年起至2016年他参与和分管安全统筹工作,由于他的坚守,此项工作大理州供销社在全省供销社是持续时间最久的州市社,全州系统结余安统金300多万元。他积累了全面扎实的基层供销经验,到州社工作有10年从事财会管理工作,担任领导18年一直分管经合、财审、食用菌等,对供销社业务比较熟悉,但他又不唯经验论,自己不断刻苦学习政治、政策、业务、外地经验做法,因此,对供销综合改革总能提出独立指导意见,深受基层同志欢迎。他能很好总结基层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常常在报刊发表一些宣传供销的小文章。现改非已经3年,但他仍然闲不下,在做一些具体实事。只要是州社党组和领导安排的事以及同事特别是年轻职工的咨询等从不推诿。2018年11月带队到洱源县奋战12天,圆满完成州人民政府安排的洱海保护去化肥库存,清运近5000吨的任务;完成《供销合作基金管理办法》的草拟……。
三、情系供销 平凡写人生
张金荣同志在供销系统工作38年以来,不论在基层还是机关,职工还是领导,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讲团结。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从难点入手,滴水穿石,从细节入围,积小善为大成。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2011年被州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荣获省社“两社一会”先进个人;曾连续6次考评为“优秀公务员”。
在荣誉和同志们赞肯面前,张金荣同志淡定地说:“成绩是同志们共同努力取得的,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未来我会更加努力”。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做一点供销发展,为农服务的实事,多做一点传、帮、带的好事。
让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做奉献和艰苦奋斗创业的“红色背篓精神”继续传承,永远闪光。